您当前位置:首页>水利动态>行业资讯

陕西日报:我省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成效凸显

日期:2010-10-22 15:44:51 作者:榆林市水务局 来源:榆林市水务局 阅读次数:4926次 背景颜色:

辉煌十一五
我省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成效凸显   

   

    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.28万平方公里,建设基本农田408万亩,年均减少输入黄河泥沙1.33亿吨

    记者从10月16日在米脂县召开的 “全省国家水保重点建设工程现场会”上获悉:我省通过“八大片无定河流域综合治理”、渭河流域等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,对1300多条小流域展开了综合治理,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.28万平方公里,其中2003年以来建设淤地坝6000多座,总投资达到45.5亿元,这些“民心工程”、“德政项目”,取得了显著的生态、经济和社会效益。

    在国家水保重点工程建设中,我省把水土流失治理与改变农民生产、生活条件相结合;把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保护相结合;把综合治理与群众脱贫致富和新农村建设相结合,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,统一规划,山、水、田、林、路综合治理,在全省77个国家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实施的县区,出现了几个方面的可喜变化:

    一是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提高,生态环境得到改善。项目实施以来,1300多条小流域的治理程度达到70%以上,年均减少泥沙1.33亿吨,小流域减沙率达40%以上,治理区的林草植被覆盖率提高了24%。

    二是改变了水土流失区的生产、生活条件,为农民群众脱贫致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至2009年底,治理区累计建设基本农田408万亩,建设小型水利水保工程4.38万处,种植经果林210万亩,农民人均收入增加300元左右,培育了一批具有地域特色的主导产业。

    三是总结出比较科学合理的综合治理技术路线和项目实施方法。经过积极探索和大胆实践,形成了以小流域为单元,山水田林路统一规划,工程措施、生物措施和农业技术措施优化配置,沟坡兼治,上下游并举的小流域综合治理技术路线;确立了改善生态,服务民生,防治灾害,保证安全的工程建设指导思想;坚持因地制宜、因害设防,治理与开发相结合,人工治理与自然恢复相结合的工程建设原则;逐步建立了政府组织,部门推动,社会参与和资金捆绑,项目联动的水土保持工程建设机制。大力弘扬领导抓点、技术承包,三苦精神等水土保持行业精神。

    四是形成了一大批典型示范工程,提高了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的影响力。横山、米脂县的坝系建设、榆阳区的峁沟、绥德县的龙湾、子洲县的佛殿堂、镇巴县的渔渡坝、略阳县的金家河、宁强县的大安沟等一大批各具特色的小流域和示范工程,成为国家重点工程建设的窗口和我省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亮点,有50条小流域被水利部、财政部联合命名为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小流域。

    五是依靠科技进步和机制创新,提高水土保持工程建设水平。项目区大力推广小流域综合治理和坝系建设技术;在坡耕地改造中大力推广机修、石坎、预制件筑坎等技术;在水土保持林草措施中,示范推广 “50万亩沙棘人工营造技术”、“10万亩银杏丰产示范园建设”等技术;深入开展水源区水土保持生态补偿、陕南地区坡面径流利用技术等研究;在工程建设方法上从最初的 “四统一两集中”,“推磨转圈,轮流会战”,到实行工程化管理,推行招投标制、工程建设监理制;在项目区开展项目动态和效益监测和分析等,极大地提升了项目建设水平,增强了项目建设活力。